陳金聲、陳曼夫墓碑
陳曼夫女兒陳月日的家
抗日英雄陳曼夫(1913—1941)
陳曼夫的弟弟陳延浩老人
文圖?特約撰稿?林芳華
樂東佛羅鎮老孔村是抗日烈士陳曼夫的故鄉,附近村民還將此村叫拔貢村,這緣于陳曼夫的父親陳金聲是清宣統已酉科拔貢,1939年因其子陳曼夫頑強抗日,激怒了日本鬼子而攜妻兒逃難至白沙縣毛獻峒。陳氏父子在老孔村充滿傳奇美譽,先是拔貢出身的父親陳金聲的英雄義舉,后是其子陳曼夫的抗日事跡,父子倆為崖州這片土地寫下了悲壯一頁。
耕讀之家英雄父子
2016年1月17日,無需多方打聽,筆者很容易就在樂東佛羅鎮老孔村找到了陳曼夫烈士的遺屬——陳曼夫唯一的弟弟陳延浩老人。陳延浩老人今年88歲,因身有殘疾行動不便,右手抖動不停,十幾年前老人已經喪失勞動能力,妻子早逝,吃喝拉撒全靠在家農務的兒子去地里打零工。
“陳金聲是我的父親,陳曼夫是我大哥。”老人回憶說,因家里經商要進貨,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和母親從三亞乘坐輪船去廣州,當時在廣州的大哥陳曼夫叫他留下來一起讀書,但因他年幼,幾天后就和母親回海南了。之后不久,陳曼夫返鄉抗日。如今,抗日烈士陳曼夫已經成為樂東一帶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卻很少有人知道關于英雄家庭背后的情況。
據陳延浩老人說,父親陳金聲,字希夏,生于1883年,排行第三,生有二子陳延謨(陳曼夫)和陳延浩,為宣統已酉科拔貢。1939年因其子陳曼夫組織當地游擊隊抗日,遭日本人追殺而攜妻兒何氏和二子陳延浩逃難至白沙縣毛獻峒。當時瓊崖警備司令部和瓊崖專員公署聞訊,出面迎接,并分別委以咨議和參議之職。
陳延浩老人說,父親陳金聲為人忠厚謙和,胸襟坦蕩,他無意仕途,愿深居林下耕讀,其耕田只為飽腹,讀書唯求自娛。父親不計身份之見,常常為后生指導、與鄉民朝夕相處且同情民之疾苦,因而贏得鄉民之愛戴。對教育事業父親可謂不遺余力,崖縣中學開辦伊始,父親熱心贊助,樂捐巨款而被推為終身校董,崖縣中學的禮堂張掛著父親的相片,以資紀念。
陳曼夫為陳金聲長子,生于1913年。陳曼夫早年在廣州、香港等地游學并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響。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返回海南家鄉宣傳抗日救亡思想,并出任本村小學校長。1939年日寇侵占崖縣之始,在國共合作的情況下,陳曼夫出任崖縣抗日游擊指揮部副指揮(總指揮為崖縣縣長何定芝)并兼崖縣五區抗日游擊大隊大隊長。其時,他和劉鏞、黃鵬、顏昭禹、邢通才、邢仲經、陳樹德等人成立一支近100人(當時有近300人參與訓練)的游擊隊。義旗舉起,從此揭開了崖縣人民武裝抗日序幕,崖縣各地有識之士也紛紛組織抗日武裝。為支持游擊隊,承蒙老父陳金聲給糧接濟,并親自修理舊槍彈。為抗日,陳金聲和陳曼夫家產幾乎變賣殆盡,最后連深埋于地下的2000光洋也挖出來以購買槍支彈藥,赤子之心,威名至今。
出奇制勝打擊日敵
海南學者孔見的文章曾披露:1939年2月,日本人踏上了海南島。陳曼夫意識到戰斗的時刻已經降臨,他召集朋友同學合計,決意成立一支游擊隊。義旗舉起,就有300多人投奔在他身邊。但最難搞的是槍械,除了家里原有的十幾支,其它得靠多方籌集。陳曼夫立即修書給地方上的豪紳,包括自己的一些親戚,請求他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捐出私藏的武器彈藥。
1939年6月,占領三亞的日本海軍陸戰隊的50多名隊員,在以殘酷著稱的江波戶少佐指揮下向九所、沖坡一帶掃蕩前進。陳曼夫率領的游擊隊和聯合其他游擊力量,在木頭園地段頑強阻擊,擊斃分遣隊長江波戶以下10多個日軍,擊毀兩輛軍車,取得了瓊南抗戰的第一次勝利,振奮了當地人民的信心。游擊隊還在懷卷山組織了一次阻擊戰,并多次襲擊黃流、九所等日軍據點和維持會。在一些戰斗中,當地百姓還拿起大刀、鳥槍前來助戰??上в捎谖淦魈?,不能給日軍造成更大規模的傷亡。1940年6月,游擊隊圍攻日軍黃流司令部,日軍龜縮在工事里不敢出擊,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武器,攻了三天三夜,直到日軍的援兵趕到才撤出戰斗。在這些戰斗中,陳曼夫幾乎每次都親自策劃,親臨前線指揮,他無所畏懼的精神激勵了隊員們的斗志。
1940年春節初三,陳曼夫帶著3名隊員,將進入村莊企圖奸淫婦女的鶯歌海日軍分隊長鏟除。每次殺了敵人,他都會留下字條:“中國人民的死敵——陳曼夫所殺!”陳曼夫的英勇氣概讓日本人驚恐萬分。
陳曼夫多次出奇制勝打擊日敵。1941年正月春節,陳曼夫回家探望剛出生的女兒。正月初四,因叛徒告密,陳曼夫帶著部隊在尖峰腳下的石片嶺被日軍重重包圍,因敵我力量懸殊,在突圍中,陳曼夫不幸被敵人子彈擊中,當場壯烈殉國,年僅27歲。后來,陳曼夫的戰友和家人偷偷上山把他的尸體秘密地搬運回老家埋葬,這時日敵還不甘心,想挖開墳墓剖尸挖肝,但在村民的掩護下日敵的企圖終沒得逞。之后,日軍因不解恨,就把拔貢陳金聲的幾十間房屋全部拆除并焚毀!一個遠近聞名的耕讀之家就這樣毀于日本人的軍火。據陳延浩老人回憶,陳曼夫犧牲后,當年陳金聲曾得到孫科先生題贈“一門忠烈”匾額,現匾額已失。
如今,陳延浩家中掛著陳曼夫遺像,那張青春的臉龐洋溢著一股英氣。老人說,相片是哥哥在廣州的同學輾轉找到他們而留下來的。1995年,他把父親和哥哥的墳冢遷移于村后并立碑。陳曼夫雖然沒能看到日本人投降,沒能看到勝利的曙光,但他年輕的妻子和女兒卻頑強地活了下來。
家國往事怎能忘懷
幾十年之后,陳延浩回憶當年往事,依然難掩心中悲痛。大哥戰死,父親客死他鄉,老家幾十間房屋又全部被日本人拆除建橋并焚毀,可憐遺屬和遺孀只好流落他鄉或寄居他人。陳延浩老人說,家境殷實的陳氏望族為抗戰捐完最后一分錢。陳曼夫死時,弟弟陳延浩才十四歲,而女兒陳月日,才剛出生。走過了艱難的半個世紀,1990年,背井離鄉的陳延浩一家從樂東佛羅丹村遷回老孔村,當年的嬰孩陳月日,如今也75歲了。
陳月日的家是位于樂東縣佛羅鎮福塘村村中坊的兩排低矮磚木瓦房,共五間,正房三間偏房兩間。這幾年,佛羅鎮福塘村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處處樓房林立,處處是整潔的院落和一條條寬闊的硬化馬路。烈士后人的這五間瓦房,雖然很整潔,但相比一旁的小樓也許寒酸了點。堂廳里除了一個平板電視和幾張簡易的椅子和桌子,再無一件像樣的家具。陳月日老人說,她母親邢氏十四歲嫁給陳曼夫,1940年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生下她后還沒有滿月,陳曼夫就被日本人打死,母親也在1963年因病去世。
1941年春節,陳曼夫回來看過他的女兒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正月初三,他在鶯歌海開槍打死日軍分隊長并留下字條:“陳曼夫所殺!”。第二天(正月初四)他和游擊隊在石片嶺被日本人包圍,不幸中彈身亡。“現在,為紀念我的父親,當地百姓把石片嶺喊作曼夫嶺?!标愒氯绽先苏f。望著英雄父親陳曼夫英俊的臉龐,老人一臉的茫然。歲月已經過去了70多年,而父親在她的心中,永遠這么年輕……
?
?
相關鏈接:
趙麗穎楊紫 抗日劇小花旦民國造型驚艷PK(圖)最"賤格"抗日神劇 鬼子用針管在中國婦女身上吸奶“重走抗戰路”采訪團探訪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編輯: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