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成績,不少家長想方設法給孩子“加碼”,在他們看來孩子做題越多,成績提升越快。作業量與成績果真成正比嗎?近日,記者從洪山區板橋中學了解到,一年前,該校大幅減少學生們的作業量,如今再看,學生們的成績不降反升。而學生“減負”,并沒有減掉考試分數的大有人在。
作業“多”不如作業“精”
板橋中學校長劉保華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份起,該校就開始為學生“減負”,具體做法為:學校不提倡學生使用任何教輔資料,教師針對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提供“導學案”,預習、課上練習以及復習鞏固在“導學案”上均一目了然。學生們的當堂訓練時間必須保證在10-15分鐘,“學生們要當堂消化學過的知識,盡量不留知識死角。”
從那時起,該校七、八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量均被控制在一小時以內,畢業年級則在兩小時以內。九(3)班學生鄒慶運和黃蒙告訴記者,他們感覺學習“一點不苦”,還“有滋有味”的,放學后的作業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同學晚上9時30分就可以休息了。
“過去,老師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作業,以為反復訓練就能提升成績,可是情況并非如此。很多學生被填鴨式的教育弄傷了胃口,根本沒有時間消化知識,知識死角也多,在他們看來作業又難又多,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作業越多成績反而越差。”劉保華校長說。而這就是他決定為學生“減負”的原因,“作業布置多,不如布置得精一點,讓作業變得有效果。”
今年中考,該校的普高升學率從往年的21%左右,上升至41%,還有兩名學生考上了華師一附中的指令線。作業少了,成績卻上升了!劉保華稱,這與該校的生源情況也有關系。該校95%的學生為農民工子女,他們的基礎普遍不好,學校就引導學生們將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基礎題和中檔題上,隨著學生掌握知識量的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也在增加。劉保華認為,這一做法對于相對薄弱的學校和學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砍掉重復作業贏得休息時間
近年來,盡管中小學生“減負”的呼聲從未停止,但是學生們的負擔越來越重,許多學生為題海所困,叫苦不迭。在家長和教師看來,要應對中高考(微博),就必須進行反復訓練,提升應試技巧,才能考出好的成績。近日,武昌的一名學生家長姚女士就用她經歷,反駁了這一“定律”。
姚女士說,女兒在武珞路初級中學讀七年級,一年前,看到孩子做作業常常熬到深夜,她特別心疼,便對孩子說:“能做多少做多少吧!”姚女士曾當過教師,她主動找女兒的班主任和任科教師商量,稱孩子正處在長身體的時候,且有近視的趨勢,她希望老師給孩子選擇作業的“特權”。起初老師們并不接受,直到姚女士保證孩子的學習不退步時,老師們勉強同意了。
姚女士曾分析過孩子的作業,其中充斥著大量的抄寫、重復性的內容,有時孩子一天要做好幾張試卷,課本上的作業、練習冊上的作業,重復性較大。尤其是一到考試前,作業就堆了起來。剛開始,姚女士會主動幫著女兒篩選作業,哪些該做,哪些可以不做。時間久了,姚女士便讓女兒自行選擇該做的作業。姚女士統計,作業很多時,每天砍掉的作業量達總量的1/3至1/2。
就這樣,女兒的學業負擔減輕了許多,每晚9時不到就能上床睡覺。一年的時間,女兒個子長高了,臉色紅潤了,性格一如從前的開朗。最關鍵的是,女兒的成績并沒有如老師們擔心的那樣退步,反而進步了。女兒稱,因為休息得好,上課時注意力更加集中,聽課效率有所提升。
“無作業班”成績毫不遜色
2009年,武昌實驗小學率先“吃螃蟹”在一年級開設了“無作業班”。實驗班的學生,一至六年級免除全部家庭書面作業,但同時增加六項“素質作業”:勞動、鍛煉、閱讀、思維、組織和鑒賞。該班在作息時間及收費上,與其他班級沒有區別。當時,該校一共開設了兩個“無作業班”。而到現在,應家長們的要求,“無作業班”越開越多。
在升學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無作業班”在爭議聲中前行著,贊同者認為這種做法減輕了孩子的壓力,能夠讓孩子全面發展。同時也有不少人持保守態度,在他們看來,學生將要面臨“小升初”、中考、高考等考驗,分數是絕對標準,沒有書面作業,怎么保證成績不落后?
三年過去了,該校校長、省特級教師張基廣表示,“無作業班”的成績毫不遜色,在年級偏上,孩子們的求知欲更加旺盛、知識面更廣,性格更為陽光,“我不希望他們死啃課本,不在乎他們是否考第一,我希望他們將更多的時間用于開發特長、增長課外知識。”
“無作業班”還是有課堂作業的,不是說完全不動筆。對于家長課后補習的做法,張基廣的態度是“量力而為”,學生在課外針對性地彌補不足,他不反對。
記者手記:作業做得少了,睡覺和玩耍的時間多了,孩子的成績不但沒有退步,反而在直線上升。這樣的“奇跡”當令部分家長和老師驚嘆吧?提高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減少重復性、機械性作業,是教改的一個趨勢,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學校已經在往這條路上走了,希望更多老師和學校加入,讓孩子學得輕松、學得高效。(楚天金報記者趙莉 通訊員董綴文)
(荊楚網 趙莉 董綴文)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