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作文化產業
龍舟賽啟動后,魏縣官員很難聯系上閆沛東,并聲稱其為騙子
實際上,2008年,當閆沛東出現在邯鄲市大名縣時,他已是一位“文化名人”,主要做“文化產業”。
據當時認識閆沛東的村民描述,剛到大名縣,閆主動與政府官員拉上關系,與時任沙河路村的書記王雙才結識并成為朋友。
據王雙才回憶,閆沛東當時名片上印的是“北京龍騰盛世旅游文化咨詢中心主任”,印象中,閆“實在,熱情,能說會道,忙著要給大名搞宣傳”。
相傳大名縣沙河路村為浪子燕青故里,而其中一處燕青逗留過的古寺尚未開發。在閆沛東的參與下,這座古寺成立了籌建管理委員會,嘗試開展旅游項目。
有人稱,閆沛東曾在此項目中獲得若干“咨詢費”,但這一說法遭到其本人否認。閆沛東曾在微博中聲稱,幫助各地運作文化產業,并沒有收取任何費用,而是自己掏了不少。
隨后,閆沛東不斷將自己的關系網向大名縣其他政界人士擴張。
一名與閆熟識的朋友透露,閆沛東很快與大名縣不少政府官員及名人“關系不錯,經常為大名縣文化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他所寫的關于大名縣歷史的文章,偶爾也出現在當地的報刊上。
王雙才還稱,閆沛東在大名縣居住期間,還帶他前往邯鄲市魏縣,與魏縣政府洽談合作。
時任魏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的王學貴回憶,閆沛東當時是以“劉旭波”的身份找到他,自稱筆名閆沛東,是北京某文化公司主任,提出“梨鄉水城”概念,策劃舉辦國際龍舟賽事,以提高魏縣知名度。
商談合作的過程中,閆沛東一直聲稱“不用花魏縣一分錢,只需要當地政府支持”,“在文人面前大方好客”,讓王學貴感覺“十分仗義”,最終,當地政府同意與閆沛東的此次合作。
然而,龍舟賽啟動后,魏縣官員發現很難聯系上閆沛東,并聲稱其為騙子,因為閆并未提供此前承諾的龍舟和企業贊助,于是魏縣政府解除了與閆的合作關系。
據知情人士稱,閆沛東失蹤是因為當地政府并沒有給予其此次賽事的主辦權,閆沛東覺得無法獲利,最終放棄。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