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28日消息(海口晚報記者 李晶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基本醫療是鎮衛生院的兩項基本職能。海口市的27家鎮衛生院及其所轄的231家村衛生室,承擔著全市64萬余農業人口的基本醫療需求。作為財政補助的公益性事業單位,鎮衛生院并非營利性機構,隨著醫療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廣大農村居民在衛生院就醫的經濟負擔明顯減輕了。
但近年來,村民們有了疑難病痛不再首選去鎮衛生院,他們寧愿多花時間和錢,也要去城里的大醫院。靈山鎮的吳麗珠說:“衛生院的醫生老看不好病,態度也不好。”而面對詬病,衛生院似乎不以為然,醫生們工作積極性也不高。
這到底是為什么?多位衛生主管部門負責人在談及基層醫療機構改革時,數次語重心長地提到“堅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才能保持可持續”這句話。醫改進入第五年,基層醫療機構在讓老百姓看病得到實惠的同時,要如何保障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形成雙贏的良性互動局面,這也正是海口市鎮衛生院改革路上亟待破解的題目。
A 現狀
村民:大病寧愿多花錢去大醫院
2月26日上午9點,海口市靈山鎮衛生院的內外科診室、輸液室、兒童計劃免疫室里坐滿了前來看病的患者。
住在鎮上的吳秀梅帶兒子來查血,她告訴記者,錢花得不多,查血、檢查、開藥全部下來自己只付了30多塊錢。但是,醫生對病人的態度讓人很郁悶。“多問他兩句就很不耐煩,特別是一些老年人聽不清,我都看到過好多次了。”吳秀梅的小兒子今年3歲,生孩子時是去的當時的府城醫院,因為在鎮衛生院生不了。“這里只能看看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大病我們也不敢在這里看。”吳秀梅說。
“我媽前幾年有心臟上的病,在這開了半年多的藥也沒見有什么用,后來還是去的市里的醫院。”上午11點,在云龍鎮衛生院,帶孩子來打疫苗的當地村民吳于海告訴記者,要是生了大病,寧愿多花錢多跑路也要去大醫院,因為鎮衛生院的設備和醫生技術都有限,“人受罪不說,病根本看不好”。
尷尬一:重公衛,輕醫療,“大鍋飯”挫傷積極性
在近年來的醫改方案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不斷重視和強化,這是政府出錢為老百姓購買的,老百姓可免費享受的醫療服務。截至2013年底,海口市27家鎮衛生院承擔的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已經運作成熟。兒童預防接種建證率達到99%,居民健康檔案、65歲以上老人、高血壓、糖尿病、孕產婦、新生兒、重型精神病等相關管理全面達到國家或省市規定的指標。
完成這些工作,需要每個衛生院劃撥編制內人數的30%,以靈山衛生院為例,要在85個編制職工中,安排25人專門負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成公衛項目指標后,國家每年會按人均30元的標準劃撥經費下來,像我們管理3萬多人的衛生院,就能得到100多萬的經費。”一位衛生院負責人坦言,醫改后,鎮衛生院人事上實行“定編定崗定人”,財務上實施收支兩條線管理。以往的醫療收入不再屬于衛生院的自營經費,而是交給市里統一支配,衛生院如需額外的業務經費,需要打報告給相關部門審核批復后,才能領到所需的費用。
同時,由市財政按照編制內職工的級別,直接全額劃撥工資給個人。這樣,收入的多少就和勞動量沒關系了。云龍鎮衛生院內科醫生吳海飛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呆了8年,每天和另外4名同事輪流值班,維持鎮衛生院的門診工作,目前每月的收入不到3000元。他說,這根本負擔不起一家三口的生活,更不用說還要負擔其他一些必需的開銷。“人事改革后,夜班、節假日和周末加班以及其他業務性獎勵全都被取消,對編制內人員來說,干多干少都一個樣。”吳海飛說,這極大地挫傷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尷尬二:編制少,缺人手,特色科室功能萎縮
在鎮衛生院,雖然就診的患者不少,但都是看一些諸如炎癥、感冒之類的常見病、多發病。90%以上的鎮衛生院雖有少量病床,但沒有收治患者,許多鎮衛生院甚至沒有設置住院病床。
就在記者采訪時,一位學生模樣的女孩向醫生咨詢眼科門診在哪里,被告知衛生院沒有這個科室,只能去市里的大醫院就診。靈山鎮衛生院一名老醫生告訴記者,衛生院以前不僅有眼科、口腔科、中醫科等特色科室,還能診斷胃、腸、乳腺、子宮等重點病,開展闌尾及一些小腫瘤手術,但現在都沒有了。
“現在人才缺口大是制約衛生院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名衛生主管部門負責人用生動的比方告訴記者,比如原來一個衛生院正常運轉要100個人,現在定編定崗后只有60個編制,那這60個人就要干原來100個人的活。根據實際情況,哪個崗位人手不足,就從內部自行調劑。在靈山鎮衛生院,一名主管護士就長期干著收銀員的工作。
靈山鎮衛生院院長陳杰介紹,目前,全院醫護人員共有29個,承擔著靈山鎮周邊約3萬多群眾的基本醫療服務,每天的門診量都在100至200個之間,工作量非常大。因為待遇低,3年內,該院流失了6名業務骨干,這使衛生院的工作更難開展了。更棘手的情況在于,衛生院沒有按需招聘的資本,因為沒有可自主支配的資金去負擔這些人的工資,所以只能不停地打報告,要求配置人手。“從打報告到分配人下來,差不多要一年。”陳杰說,分下來的大學生要么嫌待遇低、環境差,要么覺得工作量大,又沒有學習發展空間,沒幾天就走了,根本留不住人。“人都沒有,我們拿什么去發展特色科室?”
陳杰提出的疑問,在海口市的鎮衛生院普遍存在。記者了解到,像長流鎮中心衛生院、永興鎮中心衛生院等這樣一些原本可以開展一、二級手術的鎮衛生院,因為資金和人手不足,風險太大等問題,紛紛終止了相關服務項目。一些原本配置的設備和設置的特色科室,也因為長期閑置而荒廢,使得鎮衛生院的基本醫療服務功能日漸萎縮。
尷尬三:糾紛多,維權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是我們不思進取,而是現在的社會風氣和維權體制下,醫護人員難求自保。”靈山鎮衛生院兒科主治醫生陳宗洋是一名從醫22年的老醫生,也是靈山惟一的一名全科醫生,他道出許多基層醫生的困惑和無奈。
說起從醫生涯中遇到的委屈,幾乎每個基層醫生都有倒不完的苦水。基層衛生院和衛生室的醫生都是24小時候診的,工作時間比城里的醫生長,待遇卻低好幾倍,這都不算什么,但病人的不理解和患者家屬的無理取鬧更讓從醫者寒心。為了搶救危急的車禍患者而被家屬誣告成肇事者;盡心搶救心跳早已停止的病患,卻被家屬當成醫療事故遭遇索賠;10年前接種疫苗的人現在回來說疫苗出現了副作用……為了息事寧人,衛生院一次次向鬧事方支付賠償。“打、砸、搶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我完全數不清楚被人威脅過多少次要收拾我了。”陳宗洋說,他是本地人還要好些,一些外地分來的大學生因為受不了這樣的壓力,干脆不干了。
“以前介意別人說自己技術差,現在覺得差就差吧!”一名鎮衛生院醫生無奈地說,“現在一天看40個處方和看一個處方收入一樣多,但是多開一份醫囑就多一份風險,何必去給自己添麻煩呢?”
尷尬四:設備舊,學習難 雙向轉診只出不進
買不起B超、X光機等設備,很多病看不了,招不來患者。這是目前海口市27家鎮衛生院共同面臨的難題。
除了人才跟不上,設備簡陋也成了我市鎮衛生院的“短腿”。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且一次性購置B超、X光機等設備所需資金較多,我市鎮、村衛生服務機構在醫療設備配置上很難達到標準要求。云龍鎮衛生院目前使用的B超、X光機、心電圖機等大型檢驗設備是2008年全市統一配置的,已經出現了老化、損壞等問題,經常出現故障,只能勉強使用。
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工作任務重,外出學習機會少。市內大醫院沒有普遍與鎮衛生院結成對口幫扶關系,掛點執業的骨干醫生在沒有政策約束的情況下,即使到衛生院指導也是走走過場,起不到真正提高基層醫務人員技術的作用。同時,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不到位,待遇低,無法吸引一些醫學高等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加入農村衛生人員的隊伍。
這些實際條件的制約,使得鎮衛生院不具備成為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樞紐”的客觀條件,留不住患者。從2012年起,海口探索建立雙向轉診協作機制,希望引導群眾首診到基層,分流病人,起到緩解醫院排隊看病的狀況。為鼓勵居民到鎮醫院就診,海口市規定,凡是海口市城鎮居民醫保通過一級醫療機構轉診至二、三級醫療機構的,住院報銷比例分別可達75%和70%,比非轉診患者住院報銷比例分別多5%和10%。
但現實情況是,雙向轉診處于“單腿跳”的尷尬境地。云龍鎮衛生院院長徐明波說,雙向轉診形同虛設,只有鎮衛生院向上級醫院轉診危重病人,幾乎沒有上級醫院將康復期的病人轉診至鎮衛生院進行跟蹤管理,主要還是病人不愿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