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7月5日消息??3日凌晨4點多,在海南省文昌市東路鎮書驛村村前田洋里,移動著星星點點的光亮。那不是飛舞螢火蟲的熒光,而是早起的村民們頭頂著電筒在田間采摘水芹菜。
走在田梗上,蒙著厚厚一層露珠的雜草,打濕了人們的褲腳。循著聲音,記者找到了正在勞作的劉統法。書驛村水芹菜規模化種植,他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借著微弱的燈光,只見劉統法身穿齊腰的塑料長筒靴子,雙手用力地拔著1米長的水芹菜,妻子韓娟則接過來在水渠里清洗、扎成捆。這樣的工作要持續到上午10時才能算結束,約采摘600斤水芹菜。
從1988年開始,劉統法一家就開始種植水芹菜,面積已達10多畝。在他的帶領下,從1992年起全村40戶幾乎家家都種水芹菜,面積達到300多畝,年產量達400多萬斤,主要供應海口市場。與記者交談時,劉統法并沒有停下手頭的工作。
“別看這小小水芹菜,可是端上了五星級酒店飯桌啦,村里年純收入約500萬元呢。”劉統法顯得很是自豪。如今的書驛村水芹菜種植業已經成為該村響當當的農業品牌,是該村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可是2000年之前,水芹菜只是一種冬季蔬菜,不能常年供應,這其中原因主要是海南高溫時間長不利其生長,產量少。2000年,劉統法憑著多年種植經驗,開始嘗試夏季種植水芹菜,漸漸地摸索出一套種植方法,2003年后水芹菜成了能常年生產的蔬菜。
早上7時左右,第一批菜集中到村口,村里兩名購銷員劉統法、符國發開始過稱并按質評級,將各家各戶采摘的芹菜重量、質級記錄在本子上。符國發告訴記者,這是書驛村獨特的產購銷模式:統一生產,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分配。
“這也是逼出來的,以前是‘菜中’(蔬菜收購銷售中介人)壟斷收購銷售,現在村里組織收購銷售再分配,自己人信得過。”村民吳清森這樣說。他記得1990年代都是由“菜中”來收購銷售,2000年的冬季,海口市的價格有1.5元/斤,可“菜中”將價格壓至0.4元/斤,了解真相后群眾意見很大。由劉統法召集全體種植戶開會討論出路,痛下決心自己做“菜中”闖市場。一番市場調查后,從2001年開始由劉統法牽頭組織了一支10人的銷售人員,購買運輸車輛,漸漸地形成了“統一種植,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分配”的產購銷模式。
劉統法現在的身份不僅是致富帶頭人,還是村里水芹菜購銷總代理。他說,作為總代理,他的職責是協調種植,負責收購、銷售及分配,要做到公平公開公正。經過實踐,這個產購銷模式切合實際,行之有效,一頭連著產地,另一頭連著市場,直接帶給農民的是更多的利潤。其品牌已在海口打響,訂單也越來越多。
3日全村摘了2000多斤水芹菜,運到海口南北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并根據訂單配送到幾家五星級酒店。劉統法說,春節前后一天下來能賣10多萬斤。
晚上8時,是書驛村民10余年固定“節目”:集中到符國發家里領取銷售款。符國發根據各種植戶今天水芹菜質級、重量將銷售款一一發到村民手里。70歲的陳春梅阿婆數著400元笑瞇瞇地說,今天價格還不錯,2.5元/斤,咱家100多斤菜賣了好價錢,扣除成本每斤7毛錢,純收入300元。
書驛村民的勤勞汗水換來了幸福生活:近幾年來,好多村民買上了私家車,約30戶村民蓋上“水芹樓”。劉統法如今考慮的是,每遇風雨天,排灌不暢的村前田洋都要被淹,種植戶損失慘重。他正在與市鎮政府加緊聯系,盡快對村前田洋水利進行農綜改造,改進生產基地生產條件,爭取水芹產業今年能有個突破。
“下一步,我們村的水芹產業要申請商標,走品牌化發展路子。”劉統法對于產業化道路思考得更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