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9歲女孩玲玲近日在鄭州一家培訓學校戒網癮,在被教官“加訓”兩個小時之后死亡,另一名14歲女孩也因加訓受傷。此事再度引起人們對戒網癮機構的高度關注,而諸如這樣的悲劇已經不止一次發生,在媒體報道的多例類似案件中,戒網癮機構9成涉及體罰,導致多名學生死亡。為何屢屢發生慘案?哪些機構、哪些人員在從事網癮治療?政府部門如何監控此類機構?北青報記者通過對本市多家網癮戒除機構調查發現,這一市場正處于混亂無序的狀態,在沒有任何資質標準審核的前提下,網癮正在被“亂治”。
探訪
軍訓、心理課、弟子規……
網癮戒除方式五花八門
通州一個臨近河北的村里,一群孩子正在一個略顯破舊的院落里軍訓,打著基礎拳法,喊聲震天。院落的大門鐵鏈緊鎖,孩子們見外人進來后,全體鞠躬行禮,整齊大喊“叔叔好!阿姨好!”老師說這是他們的禮儀規矩。在集訓院落的旁邊,兩個小門鎖著孩子們的宿舍小院,進到宿舍小院里,宿舍門從外面被鎖死,這也是這里的規矩,幾乎每進一個門都要開一次鎖,小院里裝著攝像頭,圍墻上全是玻璃碴。進到宿舍里,十余張床上整齊碼著軍被,幾乎沒有多余的儲存物,簡單利落,老師說學生們進來時有個規矩,全封閉管理,不能帶進任何一件電子產品。
立此規矩的是一家“北京啟德勵志教育咨詢中心”,幫助有網癮的問題孩子回歸“正常”狀態。老師介紹說,這些問題孩子多少都伴有同樣的網癮問題,而對他們戒除網癮的幫助中,“軍訓”是最基本的培訓方式之一,這也意味著軍事化管理不可缺少。
沒有固定的教學大綱、沒有規范的治療規程,記者走訪了多家戒除網癮機構,發現各家機構采用戒網癮的方式可謂五花八門。
軍訓之外,心理輔導或治療是各家機構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如國奧心理醫院,就是由專門的心理醫生針對病情做心理治療。
除了軍訓和心理輔導兩種基本手段之外,各家還有自己的特色培訓內容,如國學課弟子規,還要分年級學數學、英語等科目。一家叫做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治療網癮機構,還推出了家長共同參與治療,家長與學生共同“駐扎”基地,家長每天也安排“治療”課程,包括團體心理課、家庭小組課等等。
退伍軍人、教師、醫生……
網癮戒除什么人都能干
在網癮戒除機構中,“專業團隊”的組成也頗混亂,有所謂的專業心理咨詢師、退伍軍人、文化教師、出身各異的行政教師……但卻鮮有醫師。
退伍軍人是戒除網癮機構人士中最常見的一類群體。北青報記者參觀啟德勵志教育咨詢中心時,負責老師介紹了幾位“經歷傳奇”的退伍軍人,他們多來自外省市,曾參與汶川大地震救援和烏魯木齊7·5事件的維穩任務,現今他們每天給這些網癮孩子做專業培訓。一位24歲看上去很和氣的年輕教官說,他的威懾力很大,只要站那兒,所有孩子都不敢不聽話。
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自我標榜是網癮的專業治療機構,但是就在這樣的專業治療機構里,40人的團隊中僅有3名臨床醫師,其他人員均為心理咨詢師和退伍軍人。為何不多聘專業的醫務人員?負責人陶然說幾位臨床醫師足夠了,他們有處方權,對癥開藥,而治療的關鍵是心理輔導,在他的團隊里,部分軍官和行政人員也必須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
但更多的打著戒網癮機構牌子的團隊,沒有任何醫護人員,也未與任何醫院合作,如果在培訓過程中偶爾也會有一些病理性問題發作,或在情緒難以自控的情況下身體受傷,對于這些情況的處理,機構負責人表示他們會送到附近的醫院,機構也會幫助孩子服藥。
網癮學生與教官關系緊張
體罰很難避免
不規范的治療方式,背后還可能隱藏著潛在的暴力,有媒體梳理了近年來報道的全國12例治療網癮機構出現的案件,超過9成涉事機構存在體罰學生情況。
一家戒網癮機構的負責人表示,他們接受的網癮孩子都是由父母送來的,“沒有孩子是自己愿意的,有些孩子是父母用善意謊言騙來的,有些孩子是我們配合父母帶進來的。”
北青報記者通過對多個戒網癮機構的觀察,在封閉的管理過程中,體罰確實容易發生,且不易被監察。多數機構的管理制度是,孩子必須完全脫離父母,父母只能通過電話來向老師確認孩子的情況。啟德勵志教育咨詢中心的負責老師表示,在剛開始的兩個月內,學生與老師確實處于較高的對抗狀態,在學生十分不聽話的情況下,教官只能通過“加訓”的方式來馴服。
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為了避免“體罰”質疑,讓家長全程陪同孩子治療,他們表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教官偶爾也會與學生有些肢體上的沖突,“我們有個規定是,學生打教官,若教官不還手,我給教官1000元的獎勵”,負責人陶然表示。
調查
什么算網癮癥?
目前尚無定論
哪些條件可以被認定有網癮?哪些孩子需要接受網癮的專業治療?在繁雜無序的市場中,這一標準完全缺失。
2013年,文化部、教育部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成癮綜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中也明確提出,“目前我國尚無符合國情的網癮診斷測評量表的現狀,要調動研究機構、精神衛生機構各方的力量,研制本土化的網癮診斷測評系統”。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管理人員見到北青報記者做的第一件事是,拿出幾頁A4紙打印出來的網癮診斷的9大標準,他說這一標準雖是他制定的,但已經被美國精神病協會采納。
對于“9大診斷標準”,其他戒網癮的培訓機構卻并不理會,按照啟德勵志教育咨詢中心的說法是,“誰說網癮是種病,我們接受有網癮的孩子,但不接受有病理的孩子”,既然不接受“病人”,也意味著不需要任何診斷標準。
被送進來的孩子到底怎樣算是患上“網癮”,更多的是靠家長和戒網癮機構之間達成一種默契。記者采訪到一個正在接受“治療”的河北家庭,母親說她已經帶著孩子在北京求醫四年了,他們家孩子的癥狀是嚴重嗜睡,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學習生活,但是只要一上網就不再有嗜睡問題。為此,她帶著孩子看了北京五六家三甲醫院,檢查過大腦,都顯示正常,有醫院認定孩子有“發作性睡病”,但沒法治療,最后只好找了家戒網癮機構試一試。
誰在戒網癮?
沒有行業標準
國家衛計委昨日向北青報明確表示,他們從未批準過任何一家專門治網癮的醫療機構。
沒有專業的網癮醫療機構,那什么機構在治網癮?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網癮戒除的機構魚龍混雜,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大致可以歸結為兩大類別,第一大類別是心理專科醫院,北京國奧心理醫院就屬于這一類,該心理醫院業務范圍包括治療青少年網絡成癮,該醫院表示配有專門的心理醫生,以心理疏導的方式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除了心理醫院,部分大型醫院的心理科或兒科也可治網癮患者。
第二大類別則是商業機構或民營組織,這一類別的機構名目繁多,屬性五花八門。北京啟德勵志教育咨詢中心就是這一類別的代表之一,該機構的負責人表示,他們的屬性就是一家商業培訓機構,在工商部門注冊過,與“學校”和“醫療機構”完全不沾邊。網上可以查到,命名為“咨詢中心”的戒網癮培訓機構,北京還有好幾家,個別咨詢中心在工商局網站上甚至查不到注冊信息,網站上掛出的資質屬性和河南“訓死”女孩的戒網癮搏強學校一樣,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
接觸過眾多網癮患者的安定醫院兒科主任崔永華,多年來也察覺到現狀的混亂,“針對網絡成癮的治療,目前沒有任何明確的行業標準,也沒有具體的資質審核。但是,社會上對網癮治療的需求很大,導致市場混亂,大多由非醫療機構做網癮治療工作。”
各家的收費標準
都一致地高昂
雖然機構資質條件五花八門,但是各家的收費標準卻都一致地高昂。啟德勵志教育咨詢中心的收費半年為2萬余元,多數學生的培訓時間維持在3至6個月,是否已恢復正常、可以結束培訓的標準則由該機構的“專業團隊”自己鑒定,有心理、行為等各項指標。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費用則更為高昂,一個月9000余元,該費用包含一個家庭在基地的治療,負責人表示基本上孩子都需要半年才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