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于湖南長郡中學的學生小凱沉迷熬夜玩手機,經常晚自習缺席,導致成績下滑,高考考了575分。高考后,因小凱未兌現“買手機后好好學習”的保證,曾經的尖子生成績遠低于預期,父母將其趕出家門,更換門鎖密碼,切斷生活費。——潮新聞
一頭是手機成癮、成績下滑的孩子,另一頭是失望至極、拒絕溝通的父母,在這場劍拔弩張的“戰爭”中,沒有贏家。
從網友的“兩邊倒”中,不難理解雙方各自的立場:父母因孩子屢教不改、沉迷手機而痛心;孩子因父母教育粗暴、方法極端而不滿,雙方“硬碰硬”,兩敗俱傷的結果顯而易見。然而,當孩子被趕出家門,表面上看是父母的勝利,實際上是“斷供”等強硬舉措逼得孩子就范,親子關系的裂痕越來越深,雙方皆是輸家。
教育應當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敦促孩子懂自律、守規矩的初衷并沒有錯,但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一味施壓、束縛,非要通過斗爭賽出個高低勝負,即便孩子投降屈服,但終究難以發自內心地認同和理解父母。這樣的“贏”會適得其反,絕非父母真正想要的結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是這對父母的“絕情”,還是這名孩子的逆反,手機和分數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在于家庭教育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的失衡。過往的點點滴滴中,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沒有經常和孩子談談心,給予他情感上的支持;父母有沒有讓孩子背負太多壓力,使其只能從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找逃避現實的出口……
“贏了孩子”很容易,“贏得孩子”卻很難。教育不是一場權力的斗爭,而是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旅程。若想“贏得孩子”,父母可以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齊心協力打敗成長道路上的難題;也可以與時俱進,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更可以不斷反思復盤,與孩子成為好朋友……當放棄“對抗”思維,兩代人互相理解對方的良苦用心,才能彌合“決裂”的鴻溝,真正“贏得孩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