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64個工會驛站,為戶外勞動者撐起“清涼傘”;授牌8家海口工匠學院,助力職工技能提升;市職工活動中心即將竣工,將有效滿足職工生活休閑多樣化需求……
去年以來,我市以服務職工為核心,積極拓展服務半徑,協同各方力量新建80余家職工服務陣地。目前全市各級各類職工服務陣地已超500家,平均每10平方公里就有1處,初步實現職工15分鐘可達、可享工會服務的目標,持續提升職工幸福感、獲得感。
在海口經濟學院海口工匠學院的汽車維修實驗室,中德應用技術學院汽車教研室主任王小鉛(右三)正帶領學生進行整車綜合故障檢測。
創建“暖心服務圈” 特色驛站打造溫馨港灣
環衛工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這些風雨無阻的城市“擺渡人”,如今有了更多溫暖的歇腳處。為了讓戶外勞動者“累了能歇腳、渴了有水喝、熱了能乘涼、冷了可取暖”,海口去年以來新增工會驛站64個,目前累計建成97個,覆蓋主城區及重點鄉鎮。其中,3家24小時智能化驛站尤為亮眼,全天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每當夜幕降臨,亮著燈光的24小時工會驛站,便成為夜間勞動者的一處溫馨港灣。7月5日深夜,網約車司機秦海林熟門熟路地走進24小時工會驛站(海南天藝國際酒店站)。他掏出保溫袋里的飯盒,放進微波爐,“嘀”聲響起,熱氣升騰。“以前只能在路邊或車里湊合吃。現在有了這驛站,開夜車也能吃上熱乎飯、喝上溫開水了。”秦海林說。
“驛站建設不僅追求數量,更注重品質,確保服務‘周周有安排、月月有主題、季季有亮點’。”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口還創新推出“一站一品”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題驛站。
6月27日傍晚,海口市“工會佳緣”單身職工聯誼交友活動將皇馬海口灣海景酒店“工會佳緣驛站”裝點成多巴胺主題游園會,80名單身青年在舞會中尋覓緣分。“這些定制化的交友空間和活動,讓我們找對象有了更好渠道。”來瓊就業青年王鶴潤滿懷期待。
在海口市“工會佳緣”單身職工聯誼交友活動現場,青年職工在趣味互動和蒙面舞會中開啟尋緣之旅。
去年11月至今,海口已建成2處“工會佳緣驛站”,以“定時+定址”提供常態化服務。今年還將依托驛站舉辦“6場主題活動+8場小型聯誼+11場區級活動”,為單身職工搭建更多交流平臺。
這只是工會驛站“一站一品”模式的縮影。龍華區金貿街道工會驛站等站點舉辦微型招聘會,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良好的供需橋梁;白沙門工會驛站打造法治宣傳欄,讓普法深入人心;我市還向14個工會驛站投放AED,將“暖心驛站”升級為“安全守護站”……目前,我市已形成“驛站+聯誼”“驛站+就業”“驛站+普法”“驛站+急救”等服務品牌。
優化“學習分享圈” 工匠精神照亮成長之路
創新驅動發展,人才引領未來。日前,海口為7家單位舉行“海口工匠學院”揭牌暨勞模工匠助企導師聘任儀式,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著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海口經濟學院海口工匠學院便是其中之一。6月27日,在該學院的汽車維修實驗室內,學校中德應用技術學院汽車教研室主任王小鉛正圍著教學用車,向學生們講解構造原理與故障排除。
作為“海口工匠學院勞模工匠助企導師”,高級工程師王小鉛曾在多家知名汽車廠家工作,他充滿信心地說:“工匠學院的成立,為更多職工和學生提供了接觸優質平臺和資源的機會。我將立足院校,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助力企業發展,為自貿港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能人才。”
為傳承工匠技藝、培養技術人才、驅動創新發展,海口構建“工會+院校+企業+工匠”協同育人模式,已打造8家市級工匠學院,創建52家市級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廣泛開展技術培訓、業務交流、名師帶徒活動,拓寬產業工人“學習分享圈”。
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宮職工書屋,職工們在此閱讀、學習。
與此同時,職工閱讀的“賦能效應”同樣顯著。職工書屋覆蓋面持續擴大,功能不斷升級,日益成為職工學習充電、交流文化的重要平臺。
6月28日,海口市工人文化宮職工書屋內書香彌漫。幾名職工在技術類書架前駐足,專注翻閱產品設計書籍。隔壁多媒體室,“海宮仔讀書號”活動正酣,職工們圍繞《睡眠革命》熱烈討論,探尋高效睡眠與工作的秘訣。
去年7月,該書屋在海口圖書館的協助下啟用,1500余冊書籍吸引了不少職工前來“充電”。“書屋藏書豐富,活動多樣,是充電放松、提升自我的好地方。”職工王陽昊是這里的常客。
近年來,海口各級工會建設優化150余家職工閱讀陣地,在保障“有書讀、方便讀、就近讀”基礎上,深入開展“工”字特色閱讀活動,讓書屋成為職工文化建設和素養提升的強勁引擎。
拓展“品質生活圈” 豐富活動提升生活質感
“手臂垂直,用身體重量下壓。”7月5日,海口市工人文化宮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內,急救導師的指令鏗鏘有力,約30名職工正對著人體模型反復練習心肺復蘇。“成為‘急救先鋒’,關鍵時刻能救命,我們一定要認真學。”參加考核的職工王燕說道。目前,該基地已培訓超千名職工,470余人獲得《心肺復蘇證書》,成為城市應急救援的新生力量。
去年以來,市工人文化宮常態化開展特色公益課,豐富職工文化生活;新建1200余平方米的市職工體育中心,依托“工會杯”“海宮仔杯”等賽事掀起健身熱潮;聯合市紅十字會建設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創新“移動課堂+固定基地”雙軌模式,讓應急救護培訓惠及更多職工。
在2025年迎新春“海宮仔杯”乒乓球單打積分總決賽上,參賽選手正在激烈角逐。
“好球!扣殺!”“這球漂亮!”6月28日,2025“海宮仔杯”第五場月賽在市職工體育中心激烈開賽,選手們揮拍如風,削球與扣殺引來陣陣喝彩。自今年2月啟動以來,“海宮仔杯”周周有賽、月月有賽,將該中心打造成職工們切磋球技、交流情感的平臺。
如果說市工人文化宮是點亮職工夢想的“市區樂園”,那么正在海口江東新區緊鑼密鼓建設的市職工活動中心,則將構建“一家一地四中心”(職工之家、職工文化產業研創基地、職工教育培訓中心、職工文化中心、職工體育中心、老年職工活動中心)的集中式、多樣化新陣地,進一步擴大職工的“品質生活圈”。
據悉,市職工活動中心總建筑面積約5.7萬平方米,建成后將廣泛開展職工文體、職工素質提升培訓、服務保障職工權益及職工創新創業等活動。
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宮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導師向廣大職工演示心肺復蘇的正確方式和AED設備的使用方法。
“通過構建立體化、全覆蓋的‘15分鐘職工活動服務圈’,讓工會服務觸手可及。”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建好、管好、用好工會服務陣地,不斷增強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讓職工生活更有質感。同時,通過持續推動職工服務陣地提檔升級,使之成為工會服務一線職工的重要窗口,并進一步將其打造成椰城文明新名片。
記者手記
服務跟著需求走 體驗才能更充實
海口以職工服務陣地建設為抓手,打造“15分鐘職工活動服務圈”,生動詮釋了城市發展中的人文關懷。通過著力構建貼近基層、服務職工的多級服務陣地有機綜合體,切實提升職工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圍繞職工工作、生活半徑,精準對接職工需求,是服務陣地建設的核心要義。海口通過建設工會驛站、工匠學院等,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下一步應打造“跟著職工走的服務陣地”,為他們提供走“心”的服務,運用大數據分析職工訴求變化,針對新業態勞動者等群體定制專屬服務方案,確保服務更貼合職工實際需求。
在2024年“工會幫就業·樂業在海口”微型招聘會家政行業專場活動現場,求職者與家政行業招聘人員面對面溝通交流。
當前,海口“一站一品”和協同育人模式成效顯著,后續可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共建,通過政企合作、公益眾籌等方式拓寬資金與資源渠道。同時,積極推動跨區域經驗交流,借鑒先進城市的數字化管理經驗,搭建智慧服務平臺,實現服務陣地的智能化管理與精準化運營。
職工服務陣地建設意義深遠,要實現長效發展,需建立長效評估機制。下一步,海口應定期對服務陣地的使用效率、職工滿意度等進行量化評估,及時調整服務內容與模式;加強服務陣地的人才隊伍建設,同時探索職工志愿者參與機制,增強職工的歸屬感與服務熱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