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在海口市工人文化宮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內,約30名職工在急救培訓師的指導下,使用人體模型練習心肺復蘇術。
近年來,海口創新打造“移動課堂+固定基地”雙軌模式,將急救技能培訓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在工人文化宮、工會驛站、企事業單位等場所構筑起立體化的應急救護體系,使應急救護培訓惠及更多職工群眾,織密職工應急救護“安全網”。
急救培訓進基層
當天,培訓圍繞心肺復蘇(CPR)、自動體外除顫儀(AED)操作等急救技能展開。培訓師以“黃金救援四分鐘”為切入點,通過情景化教學讓學員理解急救時效的重要性。在實操環節中,職工彭華厚在進行第3次按壓時,儀器終于亮起綠燈,“1200克的力道真不好掌握,但關鍵時刻能救命,必須練成肌肉記憶。”
據了解,我市舉辦“活力海口·‘工’益同行”應急救護培訓班,引領職工從理論到實踐解鎖“救命技能”。參加培訓的學員需通過線上理論考試與線下實操考核雙重認證,方可獲得“心肺復蘇培訓證書”。
此外,去年8月,我市創新打造的流動公益課堂,將急救培訓送進基層。在海口日月廣場一家健身會所,培訓師為商圈和健身行業職工開展“CPR+AED”急救技能培訓;在美蘭區職工活動中心,職工們在理論和實操中學習急救技能;送貨途中的快遞小哥也能在工會驛站參加20分鐘“微課堂”,掌握止血包扎技能……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00余名職工通過該培訓成為“急救先鋒”,超470人取得了“心肺復蘇培訓證書”。
在龍華區金貿街道工會驛站,海口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對職工群眾進行應急救護培訓。 記者 康登淋 攝
培養救助新力量
“驛站新安裝了AED,進一步織密了職工群眾的急救防護網。”7月6日,龍華區金貿街道工會驛站工作人員曾傳鑫告訴記者,日前,市紅十字會聯合市總工會將6臺AED投放到工會驛站。同時,我市還依托驛站開展應急救護培訓,讓大家今后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會救、敢救。
據悉,我市已在人流密集區域的14個工會驛站投放AED,每臺設備旁都配有圖文指引和視頻教程,即使未經過培訓的市民也能按照提示進行操作。“我們工會目前有超8100名騎手,驛站投放AED設備更便于騎手學習和使用。”海口市外賣配送企業聯合工會主席雷平萍說道,將號召更多騎手學習急救技能,爭當穿梭在街頭巷尾的“急救先鋒”。
從流動課堂到培訓基地,從技能培訓到設備保障……如今,海口各級工會組織構建的“學、練、用”一體化應急救護體系正在釋放民生效益。下一步,我市將依托“移動課堂+固定基地”“工會驛站+AED”開展急救培訓,提升廣大職工群眾、新就業群體在遇到突發事故時的自救和他救能力,為社會注入新的救助力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