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筑牢民生保障網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能活到今天,全托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這樣的困難家庭生活有保障,看病有報銷。”不久前,家住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富偉村委會富雅村99歲長期臥病在床的低保戶吳忠豪感動地說。
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氣補短板強弱項,織密民生保障網,做好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相銜接,為貧困群眾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特困人員供養救助等社會救助,形成脫貧攻堅合力,全力幫扶貧困群眾早日脫貧。如今,越來越多像吳忠豪這樣的兜底保障困難群眾,享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脫貧路上一戶也不落下
社會保障兜底兜的是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且無其他經濟來源的家庭。這部分人大多屬于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兜底保障脫貧攻堅工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脫貧路上一戶也不落下。
要做好社會兜底保障工作,就要把兜底保障對象搞精準,這樣才能真正讓民生政策惠及困難群眾。我市各級民政部門堅持做到入戶調查100%,民主評議100%,公開公示100%;對重新申請低保家庭,做到家庭經濟收入核查100%,實現應保盡保、動態管理。
為實現低保精準認定,秀英區依托“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采取了“線上+線下”兩輪驅動工作法對低保家庭進行全方面審核,準確認定低保對象和補差金額,準確劃分低保類別,有效杜絕“人情保”、“壓力保”、“福利保”、“保人不保戶”、“掛戶口保”等現象,做到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通過居民經濟核對系統,對低保家庭成員的戶籍、婚姻、房產、公積金、車輛、漁船、農機、稅務、工商、工資、納稅、社保、資金流動和存款等數據進行核對,全面準確核定低保家庭經濟狀況,并出具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報告。最后區、鎮、村三級工作人員根據核對報告再次入戶復核對象家庭情況,確保核對預警信息零誤差。
秀英區通過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的開展,不但實現了低保精準認定,也推動了轄區特困供養、低收入認定和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工作的深入開展,建立了以城鄉低保+特困供養為基礎、低收入家庭為輔助、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為補充的“分層次,高精準”社會救助工作格局。
“低保不能當‘唐僧肉’‘萬金油’,要確保惠民政策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困難群眾身上。”秀英區民政局社會救助事務中心主任周經力說,我市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真正落實到了最需要關心的困難群眾身上,確保惠民政策的公開、公平、公正,也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系,增強了政府公信力。
讓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
海口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以民生為大、以民生為重,一手抓脫貧致富、一手抓民生改善,千方百計解決好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穩定實現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目標,全面提升貧困群眾民生保障水平,加快貧困群眾幸福“追趕”,讓貧困群眾更有尊嚴、更有獲得感。
龍華區龍泉鎮富偉村委會富雅村99歲的低保戶吳忠豪與至今未婚現67歲的大兒子一起生活,二人都已失去勞動能力,他們是兩項制度銜接的受益者。“低保金加高齡補貼加農村養老保險,每月共有一千多元,吃穿不愁了。”吳忠豪的二兒子吳傳后介紹說,父親與大哥居住的雖是老屋,但房屋還算安全。
今年4月23日,吳忠豪因肺炎、冠心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多種疾病病發,在海口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8天,花費14529.81元,新農合報銷10167.74元,民政醫療救助1779.36元,醫療兜底補助1582.71元,他個人只自付了1000元,“如果沒有政府的扶持,我們這個家早就被掏空了。”家庭情況也并不好的吳傳后感嘆道。
當記者來到瓊山區龍塘鎮龍光村委會的多賢村時,60的林來興正在打掃政府扶貧的羊舍并細心喂羊。看到民政干部來訪,她高興得像見到親人般搬來凳子邀大家坐。
林來興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貧,2013年時丈夫被診斷出癌癥,一年多的治療花費了10多萬元,卻最終陰陽兩隔。兒子因患腰椎盤突出干不了重活,為了還債和維持生活,兒媳不得進城去打零工。
2016年林來興家被列為精準扶貧對象,在“三保障一扶持”的政策下,政府買來12只羊羔幫助林來興發展黑山羊養殖產業;同年,她家的危房改造啟動,政府補助7萬元幫助改造;同時,因為教育保障,兩個孫女上小學期間每人每年可以獲得2400元的補助;今年3月,兒媳生病,政府又臨時救助了2500元。
為確保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我市通過政策兜底,已建立起農村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全部享受與建檔立卡貧困戶同等的新農合資助、大病保險資助、大病補充醫療保險資助政策,為這些困難群眾撐起一張充滿溫度的保障網。
兜底保障為困難群眾解困救急
今年48歲的秀英區永興鎮儒張村黃忠乾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上有90歲高齡的老母親,大女兒黃芳保18歲,小女兒黃芳春15歲,妻子于2014年患心臟病去世,當時為了給妻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十幾萬元的債務,考慮到黃忠乾一家人的實際情況,政府將其全家兜底保障。
今年1月14日,黃芳春因胸悶氣短身體不適前往醫院檢查,確認患上風濕性心臟病。“醫生說這病越早治療越好,可是家里實在拿不出來錢了。”就在黃忠乾焦急不已時,鎮幫扶干部金劍萍得知消息后,及時向區民政局反映,區民政局啟動臨時救助,將3000元的臨時救助資金送到他家,并協調聯系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讓黃芳春及時得到治療。
今年6月,龍華區龍泉鎮東占村委會朝東村的特困人員李某某因患腦血栓前往市第四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經過10天住院治療花費一萬余元,通過民政部門的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平臺,出院當天通過新農合報銷、大病補償、商業補償、民政醫療救助與兜底補償,他個人沒付一分錢,享受了特困人員住院100%報銷。“感謝黨和政府,讓我這樣的困難群眾看得起病。”病愈的李某某嘆道。
為做好醫療救助與扶貧開發政策相關銜接,我市率先在全省實現市域內各級定點醫療機構的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商業補充醫療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和醫療救助兜底五重“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市、區民政部門通過升級改造醫療救助報銷結算系統,實時與各定點醫療機構識別貧困戶身份,農村貧困群眾在一個窗口就能結清所有的醫療費用,改變過去農村貧困戶自己先行掏錢看病,再拿著發票找民政救助報銷的救助模式,從而實現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通過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相銜接,將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范圍。制定出臺了《發揮民政職能,精準發力扶貧的政策措施》,進一步發揮民生職能,精準發力扶貧。根據建檔立卡人員的貧困類型和程度,有針對性地施行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
截至2018年8月,我市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貧困戶累計274戶793人,累計發放資金189.172萬元。其中:266戶784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發放低保資金186.172萬元。8戶9人納入農村特困人員供養對象范圍,發放供養資金3萬元。
?
?
相關鏈接:
瓊山部署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 列出問題清單逐項整改·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