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落四起”紅樹林終獲新生
“紅樹林竟然還是綠色的,不是紅色的啊,今天可算是長了見識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朱立雅說。
乘船駛向紅樹林更深處,清波之上一片郁郁蔥蔥,船行水中,波聲驚起飛鳥,美景驚艷眾人。
若不是世世代代的“土著”居民和保護區工作人員不辭辛勞的守護,紅樹林哪會是如今清麗的模樣?
“早在清朝的時候,就有居民知道紅樹林的好,知道要保護紅樹林了。”馮爾輝說,東寨港周邊曾發現過好幾塊清代的石碑,都刻著保護紅樹林的官府禁令和鄉規民約。
今年62歲的前保護區保育員王式軍給各位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非林業專家的他靠著經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成功地在東寨港繁育了瀕臨滅絕的紅欖李。而他在退休后依然不離工作崗位的敬業精神也令記者們感動。
王式軍是海口市演豐鎮人,家住曲口,打小就生長在紅樹林邊上。1980年東寨港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剛從部隊退伍的他就到這工作了,一干就是36年。無論是1970年代三江圍海造田砍去萬畝紅樹林,還是1980、90年代海水養殖破壞了紅樹林的生態鏈,抑或是新千年伊始,咸水鴨養殖和養豬場排污使得紅樹林的生長環境雪上加霜……對于東寨港濕地近四十年來的起起落落,王式軍可謂是了如指掌。
工作人員馮爾輝向記者介紹紅樹林。南海網記者劉洋 攝
“因為紅樹林底下是咸水,造的田鹽堿性大,那時候哪有什么海水稻,根本種不出莊稼,后來又改種椰子,收益也不怎么樣,再后來又改成養魚養蝦。”王式軍回憶他剛到保護區當保育員時,主要的工作就是彌補當時圍海造田給紅樹林帶來的傷害。
“當時紅樹林被破壞得十分嚴重,經我們摸查發現就剩下14個科18個種,就只有塔市附近那片保存完好。”王式軍說,當時他們一個小組15個人,都是年輕人,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采種、種樹,補植紅樹林。腳被灘涂里的斷枝扎破已成了家常便飯,就這樣,他們沒完沒了地種了十多年。后來村民大規模養殖咸水鴨時,王式軍又要和同事走村串戶地做宣傳教育,勸導村民搬遷養鴨場,愛護紅樹林。
所幸在每一次“發展”和“保護”的抗爭中,最后“保護”都占了上風。
網媒記者采訪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南海網記者劉洋 攝
1997年8月,原瓊山縣政府開展海水養殖專項整治活動,提出“誰挖塘、誰填塘,誰毀樹、誰種樹”,暫時遏制了紅樹林被毀的情況。截至1998年10月底,共填塘118口,面積約700畝。
2012年5月,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起訴當時保護區內的養鴨大戶,要求拆除非法養殖生產設施并賠償。該案在當年8月以保護區管理局勝訴告終,成為海南首例環境公益訴訟案。
2013年,污染紅樹林的養豬場被勒令搬走或關停。海口市政府啟動東寨港紅樹林保護區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拆除了保護區周邊的違建,取締非法采石場,建起了污水處理廠及管網配套,消除附近片區生活污水對東寨港濕地的污染,還投入重金退塘還林,完成填塘總面積2355畝。
2014年,保護區管理局在海口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在保護區長達65公里的海岸線實施保護區邊界落界立碑立樁,保護邊界的完整性。
網媒記者采訪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南海網記者劉洋 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