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 張杰
根據國家統計局7月17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上半年主要經濟發展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增速已經連續兩個季度站穩在6.9%的較高位置,同時實現了連續8個季度經濟增速保持在6.7%-6.9%之間。這透射出一個顯著信號: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基本格局已經愈加明顯和堅實。2017年中國上半年的中國經濟總體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穩的格局愈加鞏固,二是好的態勢愈加明顯。
與以往依賴出口導向和外需驅動為主不同,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更多地依賴于中國內生經濟增長動力。目前,中國經濟也已經逐步過渡到了以內生驅動為主的經濟發展道路上來,站在了全新的經濟發展周期起點上。
首先,中國內生型經濟發展方式格局初現。當前,中國經濟結構已然呈現出一系列內生增長模式的典型特征,首先,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格局更加明顯。2017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服務業占國民經濟比重達到54.1%,高于二產業14個百分點。其次,由于國內需求結構的升級,我國中高端制造業內生動力顯著加強。2017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3.1%和11.5%,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2個和4.6個百分點,所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也達到了12.2%和32.2%。與此同時,2017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了22.7%,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6.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05%,同比提高0.4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的營業利潤也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可見,在內生增長模式驅動下,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其次,以消費為主導的內生型經濟發展方式得到進一步確立和強化。中國以消費主導的內生型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不斷加強,從具體消費數據看,一方面,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長較快,其中,文化辦公用品增長11.8%,體育娛樂用品增長17.1%,家具增長13.4%,建筑及裝潢材料增長13.9%。另一方面,創新型消費的引領力得到增強,主要表現在:新產品不斷涌現且市場份額不斷提升和以共享經濟為主的新型消費方式快速發展。從動力機制上看,2017年上半年,全國實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3%,為我國培育和壯大以消費為主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宏觀基礎;同時,中國的消費升級還表現出了向三四線城市以及農村地區下沉擴散的重要特征,這為中國以消費為主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更為廣泛、也更為堅實的微觀基礎。
再次,國內投資結構的持續改善預示內生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穩固。一方面,產業間投資結構日趨合理。其中,2017年上半年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6.5%,第三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3%。雖然制造業投資在2017年上半年只增長了5.5%,但同比提高了2.2個百分點,最為關鍵的是,制造業部門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了11.8%,占工業投資的45.6%,這就為今后制造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另一方面,民間投資動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復。2017年1-6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7.2%,增速比1-5月份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在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地區,東部地區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3%,增速比1-5月份提高0.6個百分點。
最后,中國經濟新動能逐步釋放。“三新”產業(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2017年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速高達28.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高達10.8%,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產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此外,在深圳和蘇州等重要創新型城市,以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為代表的經濟增長新動能已經成為了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極大地增強了經濟增長的后勁。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正逐步進入到全新的內生驅動經濟發展路徑上。中國進入到內生型經濟發展階段后,經濟對外依賴性大幅降低,抵抗外部風險的能力得到加強,同時更多依靠自身發展戰略和改革措施,依靠自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所蘊含的經濟新動力、新動能推動經濟增長。
當前階段,應該正確對待外部需求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為進一步促進和強化中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打造良好外部條件。同時,適時調整經濟政策,以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通過加快推進和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收入可持續增長計劃、金融體制改革等措施,維護和壯大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動力機制,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
?
相關鏈接:
海口夯實經濟"升級版"基礎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