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國家旅游局專門發文,要求各地充分利用交通樞紐、旅游景區、旅游飯店、旅游咨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游客聚集場所,積極開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規勸,加強宣傳教育,強化游客文明意識。同時要求各旅行社和導游、領隊等加強對游客文明行為舉止、禮儀禮貌的宣傳引導,及時勸阻游客的不文明行為。
然而,節日沒過完,就有媒體披露出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其中被各網站轉載最多、最引公眾吐槽的是這樣一條消息:2016年4月29日,在廣西南寧市青秀山風景區內的“唐僧師徒”雕塑旁,一些游人為了“零距離”與這些雕塑合影,對醒目的“請勿攀爬”提示語視而不見,隨意攀爬到雕塑上面拍照。對此,眾多網友表示憤慨,并呼吁加大《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的實施力度,引導廣大游客向不文明旅游行為說“不”,自覺揭去旅游中的“不文明”之“疤”。
旅游本是一件輕松的事情,追求的是徹底放松,身心愉悅。但由于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原本美好的行程有了如鯁在喉的感覺,讓人們痛心不已。然而,旅游中出現不文明現象并不是孤立的,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正如網友們所說,部分游客素質偏低,其道德品質、法規意識低下,并存在有炫耀心理;二是管理部門缺乏強硬措施,對一些不文明旅游行為多是予以道德譴責,因而收效不大;三是全社會對文明旅游知識宣傳教育不到位,一些人對攀爬雕塑、亂寫亂刻等不文明行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首先,要堅持從娃娃抓起,開展文明素質教育。孩子猶如一張白紙,模仿能力很強。如果孩子隨父母出游時,所見盡是攀爬、亂刻等不文明現象,就會認為這是正常行為。所以,各級各類中小學校,都應該注重培養孩子講禮儀、守規矩的思想意識,爭取在“不文明”之“疤”進入在孩子們的頭腦中之前,使孩子們一個完美的認知教育,從而使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如何做到文明旅游,從而自覺拒絕“不文明”之“疤”。
其次,要加大監管執法力度,提高游客的自我約束力。對文明旅游,國家有關部門已出臺有一系列的法律規章,有關部門就要在加強宣傳的基礎上,依法進行執法監督,對不文明行為的當事人,除提示其采取補救措施、挽回不良影響外,還可以采取經濟的、法律的等多種手段,提高其不文明旅游成本。必要時可以向公安、海關、邊檢、交通、人民銀行征信機構等部門通報不文明旅游的游客“黑名單”,使其一次違規、處處受限,從而讓有不文明行為記錄的游客“長點記性”,再次旅游時自覺揭去“不文明”之“疤”。
再次,要加強文明景區建設,使游客享受到良好的旅游體驗。倡導文明旅游,除需要游客遵守秩序、規范行為外,更需要景區不斷改善景區硬件環境、完善配套服務設施,讓游客在游覽中享受到安全、文明、舒適、便利的服務,從而提高文明旅游的自覺性。如果景區自身管理無序、環境臟亂差,又怎么能期望旅游有良好的旅游習慣呢?所以,景區及其相關的主管部門都應該不斷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文明禮儀和職業道德教育,優化管理措施,倡導文明服務,使游客有一個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避免生成“不文明”之“疤”。
總之,引導游客文明旅游,絕不是刻板地教育游客應當如何去做,而是要通過各種方式,成功地讓游客養成由內而外的文明旅游意識,使旅游活動中的“不文明”之“疤”離我們遠去。
?
?
相關鏈接:
險象環生!未正式開放漂流景區允許個別游客體驗雷雨交加游客被困沉湖蘆葦蕩 警方出動機帆船施救驚!三亞大批游客陷租車陷阱 全市酒店幾乎都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