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動
醫生冒著X射線輻射做手術
其實在耳鼻喉-頭頸外科,文科醫生以前也經常為病人做卡魚刺等異物嵌入的手術,一般是采用局部麻醉,并在連續X射線的引導下操作,他說,這樣做的好處是醫生可以很容易定位異物的位置,操作精準,手術時間短、傷口小。“這次要取這么多鋼珠,更要做得快、取得準才行,所以我一開始就決定在X射線檢查室里為她做手術,”但讓文科醫生沒想到的是,這臺要全程借助X射線幫忙的手術一做就是3個小時,創下了全科歷史紀錄。
昨天上午11點半,劉女士被推進了X射線檢查室,由于是局部麻醉,為了保證她的自主呼吸,麻藥量用得并不多。劉女士還記得,取到一半她就哭著求醫生停止,“我的頭疼得實在厲害,不斷地說醫生我不做了,下次再來取吧。文醫生就一邊做一邊安撫我,說是為了我自己好,堅持一下就過去了,他聲音很溫柔。”
醫生的柔聲安撫和精湛技術,給了躺在手術臺上驚恐的劉女士以安慰,但她不知道的是,為了盡快幫她解除痛苦,醫生作出了什么樣的犧牲。鑷子要通過狹窄的皮膚切口伸進皮下夾取鋼珠,每一顆鋼珠的定位、尋找、夾取,文醫生至少要啟動X射線機20秒,在即時影像的指引下才能準確夾住彈珠并取出,按X光胸片每秒0.045毫西弗的輻射量計算,每顆鋼珠的取出都會帶來至少0.9毫西弗的輻射量。躺在手術臺上的劉女士,耳朵以下全身都由厚厚的鉛制防護服保護著,而文醫生卻只有胸前的防護衣,手、臉等部位仍然暴露在輻射中。
“在外科,約定俗成是結婚生了小孩的醫生才參與有輻射的手術,”文醫生帶的實習生牟淵今年剛大五,還沒有結婚的他沒有被老師允許參與手術,只能站在檢查室的觀察窗外參觀。“老師全程站著堅持了3個小時,實在太不容易了。最后手術結束時,當他把重達20 斤的鉛制防護服脫下來時,我看到他頭發和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
3個小時的手術,文醫生一個人取出了35顆鋼珠(還有1顆X光下未能定位,將在劉女士度過感染危險期后做第二次手術取出)。“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承受了多少輻射,”事后,文醫生笑著對同事說,自己也是在手術做完后才意識到時間這么長的,“當時只想著盡快幫她做完手術,脫離危險。”
關于劉女士家中的槍及彈珠,她的丈夫回避了醫生的追問,并沒有詳細說明槍的型號和來歷,只說是自己打鳥用的,并承認彈珠并不是塑料材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