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公報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公報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五中全會第一次闡明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并強調這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為什么說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發展理念?
第一,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一種全面的發展觀。它是體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的發展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體現在發展理念上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都要求我們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這一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在當代中國的科學運用,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和發展,是解決當代中國發展難題過程中產生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對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和運用。全面發展觀也是對人類發展歷史的科學總結,是對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科學借鑒,也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的發展理念。這五大理念形成了一個系統的整體。①創新發展是發展的核心,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②協調發展是發展的基本要求,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協調發展。③綠色發展是發展的基本特征,實施綠色發展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使生產綠色化、生活綠色化、環境綠色化、制度綠色化。④開放發展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和經濟區,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⑤共享發展是發展的目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是相互協調的系統。這樣一個整體的理念將共同推動中國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第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將根本改變中國發展方式。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引導下,中國會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中國產業將從低端邁向中高端,國家走向網絡強國、制造強國、科技強國、服務強國、經濟強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是一種有質量的發展、有心的發展、有根的發展、有空間的發展、有情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意味著發展要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核心,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提升,使產業發展質量、科技發展質量、公共服務質量、教育質量、就業質量、環境質量顯著提高。有心的發展意味著發展的協調性會不斷加強,發展是在精心謀劃下的發展,是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規劃的發展。有根的發展意味著發展的綠色程度不斷提高,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僅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使發展深深植根于綠色大地上,而且要使勤儉節約的綠色生活方式根植于廣大群眾的生活中。有空間的發展意味著發展的開放性愈以提升,開放性經濟強國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要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尋找發展空間,要在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的供給中尋找發展空間,要在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中尋找發展空間,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尋找發展空間,要在深化內地與港澳、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合作中尋找發展空間。有情的發展意味著發展的成果越來越多地惠及民眾,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
?
?
相關鏈接:
專家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文化建設的7大要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