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電視問政、廣場問政,作為一種對基層政治現狀的探索,無疑仍有積極意義。但為其長久的生命計,卻必須盡快完成“去戲劇化”過程,使其成為常態的、理性的、規范的民意獲取渠道和公民參政的有效方式。
4月23日下午,陜西省商南縣在縣人民廣場舉辦第6次“廣場問政”活動。與從2013年12月起陸續舉辦的前5次廣場問政不同,此次“問政”過程的重頭戲,是縣疾控中心主任華中央被當眾宣布免職,華中央當場掩面而泣。
商南縣委書記陸邦柱事后接受采訪時解釋稱,縣疾控中心涉嫌私設小金庫的問題早已被相關部門發現,并已交紀委調查。只是還沒來得及處理,就趕上了廣場問政。而在廣場播放了對疾控中心的暗訪視頻后,引發群眾強烈反響,于是只好現場召開縣委常委會,做出了對華中央免職的決定。
無需更多解釋,凡有正常思維能力的中國人都不難判斷,這是一場刻意安排的戲劇化場面,以使由商南縣首創的“廣場問政”對內更具震懾力,對外則更具傳播效應。
盡管商南縣委書記陸邦柱堅稱:“如果這算作秀,那也是應該的。”但作為一種轉變執政作風的探索,廣場問政還是應該盡量擺脫對作秀的依賴,或者說應該盡快完成“去戲劇化”過程,回歸為一種真正可持續、有實效的問政方式。
電視問政、廣場問政等直面民意的問政形式,對改變當下中國的基層政治生態,無疑具有正面的積極意義。但也必須承認,相較于成熟的代議制度和責任政府,電視問政、廣場問政等所謂新探索,其實都是向直接民主或廣場民主的“回歸”。也就是說,電視問政、廣場問政,其實是比我國現有的政治制度要“落后”和“原始”的一種政治形態。只是由于現行政治制度在某些地方落實并不到位,本該對當地民眾負責的地方人大,沒有真正負起為民代言、代議的責任。相應地,本該對人大負責,進而對民眾負責的地方政府,也做不到真正向民眾負責,甚至蛻變成門難進、臉難看的“衙門”和“官人”。
于是,通過電視、廣場而直接訴諸“民意”,就變成了一種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電視直播間和廣場上,在當地最高領導機構(黨委)的監視和壓力下,平時僵化、顢頇、低效的官僚系統被“短路”,民意訴求和相關行政部門“短兵相接”,部分累積日久的民生問題迅速解決,行政效率提高、民怨得以紓解,執政作風以一種看得見的方式和速度得到改變。
但是也必須看到,電視問政、廣場問政,都是一種非規范化的問政方式。由于沒有經過制度化的表達、梳理、統計、分析,廣場上的民意未必就是普遍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意。這樣的民意,可以構成對行政機關的壓力和約束,也可以成為執政決策的參考,卻不能作為行政決策的充分依據。因此,廣場問政確實有益、有效,其效果卻也有限,甚至可能構成對現有行政體制的僭越和解構。
而且,無論電視問政還是廣場問政,都天然地具有廣場化效應的特征。而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對戲劇化效果的追求和依賴。各地電視問政的環節和問題設置,大多有效地把一檔電視節目所需要的起承轉合,和廣場問政所需要的戲劇化巧妙結合乃至不露痕跡。而這次商南縣在廣場上對部門官員的就地解職,則把這種戲劇化追求推向了新的高潮。
然而,現代政治之所以摒棄廣場政治代之以代議政治,在于越是龐大、復雜的政治系統,越無法在一種戲劇化的廣場政治形態中,形成理性、公正、完善的政治決策。因此,電視問政、廣場問政,作為一種對基層政治現狀的探索,無疑仍有積極意義。但為其長久的生命計,卻必須盡快完成“去戲劇化”過程,使其成為常態的、理性的、規范的民意獲取渠道和公民參政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