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梯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繼北京地鐵扶梯事故后,7月10日晚21時左右,由香港地鐵公司運營的深圳地鐵4號線清湖站發生了一起扶梯逆行故障,導致多人受傷。而在西安含元路八府莊園小區,兩天內6棟樓的電梯頻出故障,或運行時突然停止,或猛然下滑。(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5版)
電梯事故,看來已經成為公共安全的重大隱憂。此番集中爆發,其中的一個重大背景是信息傳播產生的輻射效應。也許電梯的安全問題一直都存在,只不過未能引起公眾廣泛的聚焦。如今,電梯的“倒行逆駛”不但在制造一起起“電梯驚魂”,還以生命的代價為這一公共安全領域敲響了警鐘。
北京地鐵“奪命電梯”事件之后,問責的矛頭指向電梯生產企業,奧的斯品牌的相關型號扶梯被國家質檢總局叫停。不過深圳此次發生故障的電梯并非被叫停的奧的斯電梯,由此可見,電梯安全問題頻發,不僅僅只是問責叫停那么簡單,該是到了給電梯這一事關公共安全的特種設備進行全面會診的時候了。
作為公共場域的特種設備,無論是生產、安裝、維護,都必須具有較高的準入標準。而據調查顯示,諸多導致電梯安全隱患的因素中,維修保養的比例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從我國的電梯維護機制而言,恐怕缺乏嚴格常態的標準,業內人士就曾揭露:檢測維修粗糙、強制年檢未能落實好、維修保障人員缺乏嚴格的認證考核制度……標準制定和安全監管的滯后,為電梯故障頻發埋下了隱患。而隨著電梯的利用率越來越高,隱患所造成的公共安全威脅也就日益顯現。
事實上,電梯故障致死致傷的問題在國外也同樣存在,只不過國外在減少故障出現上比我們做得似乎更周到:公共場所的電梯多部運行和檢修交替、緊急制動專人看守……很顯然,要做到周到細致意味著人力物力成本的增加,對于運營管理者而言,似乎有些不劃算。可是,公共安全從來都容不得討價還價,保障公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是社會運行發展的底線。由此可見,電梯隱患能否得到極大程度的避免,關鍵看生產者、監管者、維修運營者的社會責任意識。
此外,隨著電梯事故的頻發,媒體還通過調查揭露:不少電梯的維護還存在多次轉包的現象。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去年發生的“上海靜安大火”,58條生命的代價沉痛地揭露了工程層層轉包的危害。事關公共安全的電梯如果也存在轉包的亂象,那勢必弱化責任和監管,公共安全的憂慮顯而易見。
電梯成為“奪命兇器”,已經廣泛地引發了民眾“電梯驚魂”的恐懼情緒。要安撫甚至消解這種情緒,無論是生產企業、運營單位還是負責監管部門,都有待加強公共安全責任意識。以常態的監管和周到細致的維護為民眾護航、消解其中的利益糾葛,“電梯驚魂”、“扶梯奪命”的悲劇才不至于頻頻上演。社會公共責任越發篤定,公共安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電梯驚魂”,禍根不只在電梯。故障頻發,應該得到廣泛重視,理應上升為公共安全的命題。因此,不但要對電梯進行全面的體檢,更需要對生產、安裝、維護、監管等公共安全的相關鏈條進行全面的檢測。(時言平)
?
???相關新聞
?
國內大量落后電梯超期服役 超20年平均使用壽命
北京地鐵電梯事故源于設計缺陷 同款產品全國禁用
北京地鐵257部事故品牌電梯停用 24名傷者已出院
京地鐵扶梯事件敲警鐘 海口將全面檢查手扶電梯
北京地鐵4號線電梯故障致1人死亡 市民送紙鶴寄哀思
?